近日,江西宜春一家长发视频称,当天数学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孩子数一万粒米,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全家齐上阵,先把足量米粒堆到桌子上,再用铁片拨着数,以防出错,还表示“不管老师检不检查,态度得端正”。
网友对此的看法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持赞成态度,认为这样的作业有新意有意义,看似让孩子数米,实则是在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数”出1万粒米。另一派则表达了批判之意,觉得这样的作业实属凑数,既无法检测,也费时费力。
抛开意图谈方式,显然不利于全面看待问题。对于“数米作业”,其实不止一个老师布置过,评判这项作业究竟合不合适、科不科学,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表达清楚了出题意图。在上述新闻事例中,宜春市教体局工作人员随后作了回应,称是因为该年级正在进行数学“一亿有多大”的数学活动,其中课后习题中有一道关于大米重量的练习题,老师为强化教学效果而布置了“数一万粒米,用什么方法好”的作业,意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数学方法,并非让学生直接一粒粒数米。
这样的解释明确了布置该作业的意图,笔者以为,如此作业并不“奇葩”,有老师的“苦心”在其中。
其一,出于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老师让回家“数米”实则想要告诉学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日常,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之一。相比让孩子口头从1数到1万,或是布置几道计算题,又或是不留作业,效果都不如让孩子亲身去感受一下“一万”到底是什么,“长”什么样。想来老师布置“数米作业”时,将数字定为“万”也是经过了思量,数字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应该是刚好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通过思考或实践完成对“万”的理解和尝试。不然真要为了凑数而布置作业,这一课学的是“一亿有多大”,那直接布置数一亿粒米不是更贴切?
其二,无论是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还是新一轮“双减”,都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布置作业能力,实现量与质双宜。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布置作业前必然得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必然得“瞻前顾后”地考虑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把知识点巩固好同时又不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以及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基于此,再回头看“数米作业”,老师之意不在“数”而在于“方法”,不在机械重复劳动而在于如何选择运用合适的公式、可借力的工具,跳脱出固有思维去解决问题。
无论是作业的形式还是布置的意图,“数米”也算得上当下老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上的一种有效探索。当然,对于作业形式上的新意和内里藏着的老师的心意,如何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还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和一个更宽松的空间,让老师们大胆去尝试和不断修正。
实现作业的“新”“心”相印,老师们不妨对学生“多说一句”。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常常不能明白作业的“背后含义”,假如老师对所布置的作业略微多给出一些更清晰的指向,或许孩子们的完成效率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这也是为何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倡要分层布置作业的原因,毕竟,学生间有差异,只有布置有差异的作业,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学有所获。另外,“多说一句”还有一层意思,对于任何一项作业,老师都应该给学生“回音”。以“数米”作业为例,老师不可能看到每个学生“数”的过程,但检测和讲评的环节必不可少。比如,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都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并给出点评,让他们互相启发和借鉴,同时在老师的讲解中明白其中的原理。
实现作业的“新”“心”相印,还离不开家校沟通。有的时候,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得靠猜。家长们可能想的是:“数米作业”怎么个提交法才代表孩子做过了?孩子“数”不完怎么办?大部分家长可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也不好意思问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完成这项作业”,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想当然地越俎代庖。次数多了,也许最终就导致孩子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加上家长们对当下教育理念的认识度、接受度也各不相同,尤其是看待结果式的教育评价方式还较为根深蒂固,总认为作业就应该做出个“结果”来,多少忽视了做作业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才是更有意义的。
“数米作业”频频引发热议,至少也是个积极的信号。作业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师者们多贡献智慧,在作业布置的深度、广度、效度上多打磨。再进一步,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光需要老师们理解,也需要让家长们知晓,当家长们不再执着于对完成作业非要计较出个“标准答案”,不再被不科学的教育焦虑所裹挟,那才是素质教育前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