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的原因,我曾在一则相声中听到这样的说法:

说是田氏伐齐后,田姓代替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故事就是发生在齐宣王田辟彊时期。齐宣王娶了一位丑娘娘叫钟无艳,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脾气特别暴躁。后宫有几位不怀好意的妃子,有些想害钟无艳,有些想害齐宣王,结果被钟无艳发现后全部都杀死了。齐宣王不明真相,听到这些妃子被杀的消息后愣了半天,自己嘀咕着:

“都死了,一个都没给我留……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叫寡人!”

当然,这只是相声里的一个包袱,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并不是指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既是谦虚,也是规矩。这种自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得比较多,而且都是诸侯王在使用,为什么诸侯王要如此谦虚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各方诸侯虽然雄霸一方,但上面还有顶头上司,那就是天子。

据目前主流的说法,夏商周时期的天子一般称为“余一人”,不过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点怪,很难与天子联系起来。不管怎样称呼,当时的天子就是地位最高之人,也是“德行”最高的人。诸侯王是天子分封的,所以地位必须要在天子之下,德行自然也不能超过天子,于是诸侯们就以“寡人”自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这样既表示出谦虚,也能够体现出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之别”。

展开全文

古代君王称谓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的诸侯王以寡人自称,如果是一些小国则自称“孤”: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此时自称“孤”也是一种自谦和规矩的体现,因为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管控已经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事情常有发生,那些被侵占后损失城池的诸侯国就成了小国,此时也就不能再与大国相提并论。因此为了区别于大国,这些小国的君主就以“孤”自称,这些称呼体现出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也为皇帝的自称争取到了一个专用字——朕。

秦始皇之前,“朕”是非常普通的自称,一般人也可以称自己是朕。比如大街上俩百姓碰面,其中一位问:“好久不见,上哪去?”另一位答:“朕上街吃臭豆腐去,你要一起吗?”那位忙摆手:“朕吃不得辣,谢谢!”

那时候“朕”字就是这么普通,但是秦国丞相李斯不知为何对这个字情有独钟,他建议秦始皇将这个字收纳为皇帝专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以后谁要敢用这个字就是僭越,那就要杀头了。除了自称以外,李斯还提出废除周朝遗留下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就不再分封诸侯了。

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就灭亡,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再次拾起了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此时寡人和孤的自称又开始在历史上流行起来。只是这时候的孤已经不再是小国君的自称,而是诸侯王的雄称,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术、孙权、刘备和曹操等人皆以孤自称。

结语

寡人的自称从唐朝以后就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带头称朕以后,历代皇帝都采纳了这样的自称,另一方面则是在后来的朝代中,皇权更加集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小,于是“寡人”这种诸侯王专用的称谓也就自然消失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