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出个门,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和地铁,如果你选择坐公交可能会堵在路上,而选择坐地铁就要面临摩肩接踵的“盛景”了。

近日,北京地铁还创新性的推出了不限次的“日票”和“周票”,这种形式无疑将再次为地铁客流量推波助澜。

22条线路,391个地铁站,近640公里的轨道体系,每日输送客流800余万人次,繁复的地铁线路加上川流不息涌入地下的人,地下北京俨然成了人们依赖的另一个世界。

虽然大家每天都在地上地下两个维度来回穿梭,但对另一个世界——北京地铁的发展你了解吗?

交通or国防

你不知道的地铁初始计划

想了解北京地铁发展史,就要刨根问底问一句“为什么修建地铁”。很多人会说,地铁是一种便捷、经济的交通方式,可以辅助缓解路面压力,助力构建和谐北京。但这只是构建地下铁路的原因之一,另一层原因是什么呢?

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刚刚从战乱中修整过来,对周围的国际形势依然很敏感,中共中央判断外敌大规模入侵可能性不大,但威胁依然存在。考虑到地铁工程埋设深度深、结构强度大,能够疏散和传送、掩蔽人员和物资,可作为很好的防空设施。于是1965年1月15日,以“适应军事需要,兼顾城市交通”为修建方针,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开工。

特权到全民北京地下体系的更迭

那时候的地铁可不像现在人人可以乘坐,北京地铁从不对外开放到半运营再到全面开放,也经历了几十载光阴。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历经千难终于正式通车。第一条地铁路线从苹果园至北京站,共设17个站点,大约23公里。但此时地铁属于战备工程,并未投入公共运营,主要用于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参观。

直到1971年1月15日,北京的老百姓才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新奇陌生的地下交通工具。但在当时,只有拥有单位介绍信的人才能参观乘坐。这时候虽然尚未公开运营,但这种半运营状态无疑成为地铁体系更迭的铺垫。1981年北京地铁正式对外开放,次年,地铁年客运量达到了7250万人次;1984年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开通运营;1995年北京地铁客流量达到5.58亿人次的历史新高!

人流量的增加并不是值得欣喜的事。那时候地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通方式,虽然缓解了地上交通压力,但随之带来的地下问题也显现出来。从60年代到90年代,历经30多年时间中国地铁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线路少,乘客多。但可欣喜的是慢中求稳的北京地铁,也摸索出了适合的运营方式,为之后爆发式发展的中国地铁奠定了根基。

奥运时期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对于北京城来说在巨大的惊喜面前,也横亘着巨大的对城市交通的挑战。当时北京地铁只有1号线和2号线,满足市民的出行已经很吃力,因此北京地铁也需要“备战奥运”。

2001年到2008年,北京地铁开启了全面加速阶段,修建“八通线、5号线、4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线、亦庄线及9号线中段”8条轨道交通线路,全市轨道交通线路达到300公里,这种中国速度让世界相形见绌。

2008年8月8日晚,当奥运会开幕式结束的那一刻,鸟巢建筑中涌出的近10万观众在40分钟内顺利疏散,其中北京地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北京地铁线路已经增至22条,日均客流800余万人次,年乘坐量超过30亿人次,出行高峰最小发车间隔缩短至20秒,还全面实施了手机二维码进站方式,大大便捷了出行的人们。

除此之外,北京地铁的新线路和一些延线仍在建设中,未来将触及到北京周边的角角落落,让北京任何地方都可以“顺利直达”。北京地下世界的精彩仍在继续。相比于世界地铁150多年发展历史,中国地铁虽然起步晚,但用48年时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北京地下工程的搭建,并跟其他具有先进地铁技术的国家并肩前行,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种科技创新精神及研发速度值得我们喝彩!